当前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 建言献策
 
关于加快绍兴大湾区建设的建议

信息来源:民建绍兴市委 作者:肖冬红 日期:2019-02-02 浏览次数: 字号:[ ]

在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建设明显提速、湾区经济牵引重塑作用日益受到关注的大背景下,省委及时作出建设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浙江方案,其核心在于做强做优杭甬都市圈及对全省的辐射引领,重点是建设环杭州湾经济区。省规划出台后,杭州、宁波、嘉兴、湖州、台州、温州等地纷纷制订各自的行动计划或方案。绍兴市委提出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念好“两业经”、唱好“双城记”和打造“活力城”与大湾区建设战略无缝对接、高度契合,绍兴大湾区建设利好不断,杭绍甬一体化成为省级战略,滨海新区列为省大湾区四新区之一,紫光集团、中芯国际等超级项目落户绍兴,黄酒小镇、蓝印时尚小镇核心区、杭州湾南湾科创岛、山下湖珍珠小镇等大湾区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或建成投产。

但是,全市对大湾区建设尚未达成共识,存在心存疑虑、茫然无措、观望等待、急功近利等倾向,市委大湾区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2年)真正落地见效还有待观察,急需各地各部门精准高效地贯彻执行,产业和城市在大湾区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尚未凸显,现代产业体系和结构亟待完善,中心城市的首位度仍不够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急需提升,科技、人才支撑乏力。

加快绍兴大湾区建设,是阔步迈向综合实力全国“30强”的战略选择,是经济转型升级、城市跨越发展、战略空间拓宽、公共服务提升的重大历史机遇,关乎绍兴未来,涉及方方面面,只有吃准吃透上级精神、深度精准对接国家、省战略决策和立足市情,才能真正共享区域发展盛宴,尽快形成“不易被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提高绍兴在浙江大湾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识别度和能见度。为此,我们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快绍兴大湾区建设:

一要统筹“大绍兴”。坚持全市一盘棋、一张图,以高质量推进杭绍甬一体化为核心,以谋求杭州湾经济区独特经济带为抓手,充分依托各区、县(市)地缘优势、城市特质和产业特色,充分发挥各区、县(市)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统筹打造浙江大湾区独具特色的城市群和产业带,全市域、一体化推进绍兴大湾区建设。同时,保护并尊重各区、县(市)尤其是诸暨、嵊洲、新昌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其自主开展县域之间的具体分工和协作,以局部合作推动全市面上大湾区建设。

二要编制“大规划”。立足杭州湾,放眼长三角,学习借鉴粤港澳大湾区东莞、佛山的定位和作法,深度对接省大湾区建设规划,系统整合原有区域规划,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统筹区域整体规划、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更加突出纺织、化工、金属加工等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加注重新兴产业的培育和集群优势,更加聚力新旧动能转换,更加聚焦城市有机更新、功能完善和能级提升,真正把绍兴打造成“世界重要的纺织科技与时尚创意中心、智造业基地和服务业集聚区、长三角重要的枢纽城市和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化大都市”。

三要打造“大平台”。要充分做足做深做透滨海新区省大湾区新区的文章,强化与杭州江东新区、宁波前湾新区联动互动发展,集聚集成高端要素、新兴产业、服务功能等核心要素,深度植入新技术、“互联网+”,促进产城人融合,统筹绍兴滨海产业集聚区、镜湖新区和绍兴高新区,分类推进滨海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集聚区和示范区、镜湖新区城市核心区和功能高端服务区、绍兴高新区新兴产业尤其是集成思路产业建设,发挥滨海新区绍兴大湾区建设主阵地和融杭联甬接沪桥头堡的关键作用。同时,大力推进世界黄酒之都、全球高端染料和绿色化工创制中心、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高端金属加工基地等大平台建设。

四要构建“大都市”。以宜居宜业宜游为目标,深化“双城记”,加强新城古城联动发展。突出“高尖新”,举全市之力打造镜湖新区大都市核心区、大湾区新引擎,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金融、商务、科研创新、医疗等高端优质资源集聚和融通,超常规引进并善待善用海内外人才,大力发展实用型科技,积极承接绍兴古城疏解的非古城功能,加强与杭州、宁波城市公共服务功能的协同合作。注重“人城文”,高质量开展古城古镇古村保护利用,贯彻实施绍兴市古城保护利用条例,做优名人效应,做强文化传承,做精山水文章,做实景点串联,积极推进越子城、阳明故里、浙东“唐诗之路”、文创大走廊等重大项目建设,努力提升古城的文化价值引领力,把绍兴古城打造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同时,积极参与浙江大湾区现代交通建设行动,织密畅通与杭甬沪之间高水平互联互通的交通设施网络,切实分享世界级港口集群、世界级机场群、义甬舟大通道建设成果。加快诸暨至嵊州新昌的高速公路、市区快速路网、群贤路东延三期等重大工程建设,努力打造长三角重要的区域交通枢纽城市。(推荐为八届三次政协会议市委会集体提案)